本网讯(记者 周逞韩 林静恩)我校管理学院“兴乡富”实践团在侯超老师的带领下于7月22日在江合村开展实地调研,深入探索当地的发展情况。
江合村支书欧立成热情欢迎实践团一行的到来并为实践团详细介绍了江合村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在振兴路上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内部挑战,展示了江合村近年来所发生的变化。他说到,自2021年以来江合村以“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为抓手,开展了土地流转整合、引入种植大户、鼓励党员村民自发形成规模性的种植体系等一系列相对有效的工作,发展了以龙须菜、百香果、沙糖桔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作物,带动村民的收入;江合村积极鼓励党员、乡贤带头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先后清拆破旧危房、改造旱厕牛舍两百余间,共计面积一万七千多平方,百分之七十的自然村基本完成了新农村建设。通过交流分享,实践团充分认识到,这些措施深刻体现了响应以农民主体、热在乡村、乐在群众的新时代乡村文化生活新要求,有效打通农村居住环境的“最后一公里”。
欧立成向实践团分享当地发展情况(陈瑶 摄)
随后,欧立成带领实践团来到江合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有关“碳普惠”等内容的座谈交流会,介绍了有关“碳普惠”的发展情况,并讲述如何通过“利用碳普惠的契机”结合当地已有资源,因地制宜,使农村经济得到增长。
通过这次交流会,实践团认识到“碳普惠”的相关情况,使得实践团对于推广“碳普惠”工程有了进一步的想法,为贯彻落实绿色新发展理念,实践团结合本次实践情况,计划通过发布校园新闻网站,短视频,新闻稿,公众号推文以及各大网络平台等方式,举办校园“碳普惠”宣讲会,助推“碳普惠”进校园,帮助大学生形成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践团深刻意识到,发展绿色革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加大对“碳普惠”的宣传力度,促使“碳普惠”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
欧立成与实践团分享“碳普惠”(陈瑶 摄)
当天下午,欧立成带领实践团探访了当地水楼村拥有上百年历史的旧建筑——福隆里客家大屋。这些客家建筑大都由殿、厢房、天井、套房、广场、池塘等组成,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发展,建筑内部的梁、柱、檐、楣等装饰以木雕、陶塑等图案,造工之精巧,无不使人赞叹。通过参观学习,实践团认识到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实践团希望通过宣传江合村文化遗产,吸引更多游客来参观文化遗迹,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同时让更多人认识到保护遗迹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古建筑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助力乡村文化遗产发展。
古建筑墙上的雕画(陈瑶 摄)
此外,实践团参加了江合村支书微党课学习活动。同时实践团对江合水楼村长江火铃进行专访。在专访过程中,江火铃表示龙须菜、百香果等生态农作物对江合村发展的重要性,是带动这个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而品牌赋能三农,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为此,实践团决心以微薄之力,通过相关平台宣传江合村特色产品,讲好“品牌故事”,推广品牌文化,助推江合村特色产业发展。
实践团成员正在采访村长(陈瑶 摄)
实践团通过深入乡村调研,了解到江合村的现实发展情况,认识到乡村发展过程中党建引领的重要性,未来的江合村将继续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开展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抓好基层治理,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国家安。实践团将运用整合,社会服务一体化等举措,大力宣传“党建引领,建管并举,多元共治”理念的同时,不断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助力江合村成为群众最放心,最安心,最暖心的港湾。
实践团通过深入调研江合村了解到目前一些最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将继续开展下一步助力工作。接下来,实践团将深入走访回乡创业取得一定成效的生产基地,通过制作视频,撰写新闻稿和推文等多种方式投放到大学校园平台、社会媒体公共平台……让更多想要返乡创业却还无从下手的人看到,呼吁更多的青年人返乡创业。实践团做好青年一辈的先行者,勇于跳出“舒适圈”,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锐意进取、敢当大任的风采,给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水”。
编辑:应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