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原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苏来英退休离校,告别了她工作了13年的岗位,而在学生的口中,她有一个更亲切的名字——苏妈妈。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华夏大地,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一年前刚在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苏来英,并没有像身边的众多同学一样,选择下海经商,而是继续留在学校担任辅导员,成为一名教育管理者。作为一名工科生,苏来英一开始对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不熟悉,于是,她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阅读大量管理学类书籍,不断学习和总结,来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在工作的四十余年里,她都把对学生的关爱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因此,她也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作“苏妈妈”。
以爱施教,引领学生向未来
高尔基有言: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在苏来英的教育生涯里,爱是贯穿始终的,她在严格对待学生时,也力求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同时,在工作上,苏来英十分重视换位思考,她常常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去理解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并用耐心,去面对工作中产生受挫感和疲惫感。 “当你爱你的学生,你就会收获学生对你的爱。”苏来英总是这样说。
在生活中,苏来英始终保持着手机24小时开机的习惯,为的就是在学生需要她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找到她。“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受托于党和人民,受托于家庭和学校,要履行好一个受托人的责任。”而这种责任,是一种不怕牺牲的精神,不怕牺牲时间,不怕牺牲金钱。苏来英深知,为党和国家培养新一代的人才,是无比重大的责任,她也希望自己能够以身作则,用优良的品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给新时代的青年们传递这种有责任、有担当、敢奉献的精神。
如邓小平所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创新,不断学习是苏来英一直秉承的理念,也是她所一直传递给学生们的。工作四十多年来,她都没有停下过学习的脚步,学习专业知识、学习高新技术,苏来英始终在充实自己。她鼓励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给自己的大脑充电,做一名“研究者”,也告诫学生如果停滞不前就会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去追赶时代的浪潮。
坚定思想,紧跟时代向前行
在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各种思潮互相碰撞,人们的思想和追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环境下,难免影响到了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有的人寻求入党,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私利,而并非追求理想与信念。面对这个问题,苏来英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对学生进行引导。她要求学生们在政治上要坚定和清醒,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要用实际行动争取入党。而对于党员学生来说,苏来英则希望他们更要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并且要把理论学习运用到实践当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008年,苏来英来到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现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开展学生工作。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于是,苏来英坚持走进课堂、走进宿舍,了解学生们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三观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苏来英对党的十八大精神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意识到,教育要具特色,更要与时俱进,她推动用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而在思想教育方面,她还注重结合身边的案例,让党的十八大精神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搭建起中央精神与学生思想之间的桥梁。
寄予青年,爱国爱校显担当
在苏来英身上,学生们看到的是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模范老教师,看到的是一名爱国、爱党的优秀老党员。新时代的青年,要有责任感,学会承担对自己的责任,只要做好自己,认准方向,只要加快前进的步伐,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苏来英以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的话赠予新时代的青年们: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并用南开大学前校长张伯苓的“爱国三问”与新时代青年共勉。“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爱国三问被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称其为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苏来英希望新时代的青年都能做爱国的新青年,“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回答这爱国三问,我要自豪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要坚定地回答,我爱中国,我要用响亮的声音回答,我愿意中国好!只有我们全体中国人努力建设她,国家就一定会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将“五老精神”概括为: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这些精神和品质,恰恰也是苏来英在工作几十年间所一直坚持和传递的。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她的精神品质令人敬佩,她的人格魅力受人爱戴。愿青年学子都能受苏来英启示,在向着理想前行的路上风雨兼程,在奋斗中绽放最美的青春姿态。
稿件来源:管理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